近日,由《健康报》社主办、辉瑞中国支持的院内抗菌药物管理(AMS)临床应用实践交流会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结合各自医院的应用与实践,探讨了AMS体系建设的重点、难点环节,就如何更好地提升抗菌药物管理水平分享了意见和建议。专家认为,我国迫切需要加强建设抗菌药物管理(AMS)平台建设,尤其是要夯实感染科建设,重点关注感染科医生这支抗菌药物管理中最关键的力量。
抓住四个关键推动落地效果
近年来,抗菌药物管理"AMS策略"正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得以应用。这一策略的定义是,采取最佳的抗菌治疗药物选择、剂量和用药时间,以期达到临床治疗或感染预防的最佳结果,并最大限度减少患者的药物毒性和降低耐药的产生。
"前不久在欧洲召开的临床微生物和感染病大会上,抗菌药物管理(AMS)成为全球感染性疾病领域里面热议的话题。耐药菌防控、抗菌药物管理和感染预防控制3项工作联动推进,已经成为未来的大趋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兼感控科主任胡必杰说。
目前国内许多医院在抗菌药物管理方面开始实施AMS策略,但落地效果还不理想。“要保证AMS体系建设能否取得理想的实施效果,重点需要关注4个关键环节,即院长如何支持AMS团队建设、如何建立充分授权的技术支持体系、AMS-MDT团队能解决哪些问题、如何让AMS保持为科学化管理模式。“胡必杰说。
胡必杰指出,目前各家医院在抗菌药物管理中都面临各自问题,现代感染性疾病的易感人群非常复杂、病原体多样,这些都为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困难。因此,我国迫切需要加强AMS平台建设,尤其是加强感染科建设,夯实感染科医生这支抗菌药物管理中最关键的力量。
"专业+行政”搭建技术支撑体系
"抗生素耐药对日益严重的细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产生威胁,在后抗生素时代,普通感冒和微小的伤口也能使人致命,这不是世界末日的幻想,而是21世纪一个非常可能发生的事情。“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副院长俞云松说。
俞云松指出,控制耐药的关键是提高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水平,而要提升水平,就要通过实施AMS策略,同时使感染治疗及抗生素副作用减少的效果达到最优化,通过提高感染治愈率、减少治疗失败、提高处方正确率来帮助医师提高患者治疗的效果以及保证患者的安全,降低艰难梭菌感染发生率及耐药菌分离率并节省医院抗菌药物的开支。
"在实施AMS中,团队建设很重要。“俞云松说,以邵逸夫医院感染科为例,该科于2009年5月建科,到目前已初步建成一支高水平的专业队伍。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由专业人员负责制定专业决策,由行政人员负责实施的模式,取得了良好的运行效果。如今,该科室接诊的疑难危重病占30%以上,收治的患者发热待查及重症感染患者占50%以上,同时为临床各科提供强有力的会诊支持,指导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抗菌药物管理凸显多学科协作
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童朝晖看来,有效实施抗菌药物管理,离不开领导的重视、团队的协作和及时的反馈与沟通。近年来,该院通过加强管理,抗菌药物品规数已由2010年的103个降至2016年的72个,医院抗菌药物出库金额占总药品金额由18.19%降至11.21%,抗菌药物使用率及使用强度也呈逐渐下降趋势。
"在管理过程中,我院凸显了临床药师与院感部门的作用。“童朝晖说,多项研究表明,对重症患者、围手术期患者及有营养风险的患者,加强营养支持,可逆转低摄入、高消耗状态,从而减少抗菌药物(尤其是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并降低院内感染率,缩短平均住院时间。因此该院加强了静脉营养审核及干预、促进静脉营养合理使用,并于2016年4月临床药师开始在血液科进行营养干预,开展营养支持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和使用率明显下降。
"2013年~2016年,我们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全部质控指标连续4年符合国家要求,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送检率达到76.53%,全血标本送检率46.89%,居福建省首位。但同时也和其他医院一样面临一些共性挑战,如使用强度处于平台期,四代头孢用量呈上升趋势等。“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院长苏智军说。
苏智军介绍,从2016年至今,该院进入AMS科学化管理阶段。实践证明,建设一支由感染、药学、临床微生物、医务、院感、信息等多学科专家组成的AMS工作组,对于抗菌药物管理取得实效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多学科协作中,感染科的作用最重要,近年来,我院感染科参加了许多院内会诊,得到了普遍认可。去年7月2日我们组建了泉州感染沙龙,构建了泉州市细菌真菌感染诊治多学科长期交流、学习和展示的平台,这对于提升全市感染性疾病的诊治水平和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起到了重要作用。
辉瑞中国副总裁兼急症产品业务集团负责人吴琨表示,中国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还任重而道远,需要政府、医院管理层、临床专家、企业、公众的全力配合和努力。辉瑞目前在多个领域开展活动,协助政府提升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能力、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本文转载自《健康报》